你费尽心思制定培养方案,结果接班人一上岗就"原形毕露"
是不是听着很熟悉?
一个骨干要升中层了,可大家都不知道怎么交接; 老总监明年就退休,但谁也不清楚他那套东西怎么传下去; 老板拍桌子说"赶紧弄个培养方案",可你连这个位子到底难在哪都没搞明白。
最让你头疼的是:
几门培训课肯定不够用,这个你知道 传统轮岗那一套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什么"胜任力模型"听起来挺高大上,实际上就是纸上画饼真正让你睡不着觉的问题是—— 到底缺什么能力?怎么培养才有用?怎么确保换人的时候不出岔子?
说白了,这不是简单的人才培养项目,这是一场关系到组织生死的能力传承大工程。
第一步:为什么你的培养方案总是"看起来很美"?
展开剩余85%答案挺扎心的:你一开始就搞错方向了。
大部分培养方案都死在起跑线上,不是执行出了问题,而是从开头就走歪了——压根没搞清楚这个岗位真正的难点在哪。
你看,很多人一上来就整什么"胜任力模型"——问题就出在这儿。
列了一堆标签:统筹协调、决策能力、战略理解……听起来很专业对吧?可问题是,到底是"什么事"会让这个人焦头烂额?什么时候他会被卡住动不了?
换个思路: 不是问"他缺什么能力",而是问"坐到那个位子上,他会在哪些事情上栽跟头"。
你得先把这个位子周围的情况摸透了。我建议你这么分析:
你要整出来的,不是什么通用模板,而是一份"真刀真枪的挑战单"。
这份单子得写清楚:他未来一年要打什么仗、容易在哪掉坑里、必须练好哪些活儿。
要不然,方案写得再详细,也是拿着错误的地图在导航。
第二步:别再上课了,让他在真实战场上"长本事"
培训课不少,轮岗机会也有,可为什么还是没人真正"扛得住"?
因为光说不练假把式。
能力这玩意儿,从来不是听课听会的,都是在一次次真刀真枪的任务里"硬撑"出来的。
所以你要设计的不是"课程表",而是一个"任务梯子"——让他在每个真实挑战里,从会干活升级到能带节奏。
每个任务都得是"有结果、全流程、要合作"的。
比如说,不是让他写个优化报告交差,而是让他真的去上线一个看板系统,解决实际的排产问题; 不是安排他听个跨部门讲座,而是让他带队推个横向项目,从争资源到抢进度,真真切切感受一下部门间的"明争暗斗"。
任务的目的,不是完成工作,而是完成"角色转换"。
第三步:一个师父不够用,你需要"双导师组合拳"
"我亲自带带他"——这话听着暖心,但远远不够。
一个岗位的传承,不能靠"师父带徒弟"那套老办法。你得用"系统化传承"的思维来搭建。
我推荐用"双导师制",既能补上各自的盲区,还能提升整个组织的育人水平:
很多培养计划失败,就是因为只有"会干活的教干活",没人教"怎么看大局、怎么带节奏"。
管理导师必须参与每个阶段的关键任务,从战略高度和组织角度不断"校正"他的思路和定位。
业务导师呢,不只是交接具体工作,更重要的是当"解说员",帮他看懂复杂环境里那些微妙的人情世故和节奏变化。
这两个配合好了,"接班人"才能既不偏向技术活,也不迷失大方向。
第四步:分三步走,让组织"看着他成长起来"
别指望一张12个月的计划表就能搞定传承。
你得设计好节奏,让整个组织有序地"看着他一步步走上来"。
建议分三个阶段,每个阶段既要承担更多责任,也要在组织面前"亮相":
每个阶段都要让组织"看到他",不能只是HR和直接上级在评估。
他必须有机会接受组织的"集体检验",这样才能确认这场传承是"被大家认可的",而不是"上面硬塞下来的"。
交接的本质,不是换了个人,而是组织接受了这个人。
第五步:别用打分表,用"信任曲线"衡量培养效果
到了最后,很多HR都会问:"怎么判断这个接班人到底行不行?"
不是靠打分,也不是看他最后有没有上岗,而是看——他在组织里有没有建立起"信任曲线"。
这个曲线是立体的,建议从三个角度来追踪:
特别提醒:组织反馈不是问卷调查的分数,而是私下会不会有人问"他真的要接这个位子了?"
你要听的是语气、是情绪、是那种"有他在我们就放心"的感觉。
只有当组织开始主动把一些边边角角的事情也交给他、开会时大家开始看他的态度,才说明——他真的进入了这个岗位的"候选轨道"。
HR别当执行者,要做组织传承的"总设计师"
这整套东西,光靠业务部门自己是搞不定的。
HR不能只做执行计划的人,而要成为这场"接班大戏"的导演。
你要和原岗位负责人一起梳理任务地图、和上级领导协调各个节点、和整个组织一起感受他的成长节奏是不是顺畅。
你不是在"培养一个人",你是在"搭一座让组织平稳过渡的桥"。
搭得太晚,组织会断层;搭得太急,组织会排斥。
搭得刚刚好,这个人就能在组织里扎根,而不是被硬塞进去。
真正厉害的HR,不是写了多少漂亮方案,而是能让组织在人员变动中,依然稳住节奏、认可新人、继续前进。
这才是你能交出的最好成绩单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港股一览表今日大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